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聚焦两会|新质生产力,在医疗健康领域,新在哪?

发布时间:2024-03-13

11.jpg

新质生产力,彻底火了。

全国两会一向站在聚光灯下,作为新一年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一言一语备受关注。在今年,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话题之王。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

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新质生产力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从定义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所谓新,便是注重新技术与产业的外延,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注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创新结合。

大健康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变革。“新质生产力推动医疗产业迈向全自动诊疗流程,人工智能提供立体化、个性化、综合方案。”亿欧智库在2024年1月初发布的报告中如此指出。

驱动医疗场景变革的同时,面对大环境、监管、市场的多重压力,医疗产业各方都需要“进化式创新”,来重新定义更有价值的产品、服务、运营与价值链生态。

如何构建医疗健康新质生产力?

医药健康产业,攸关人的生老病死,向来是前沿科技的攻艰所在。作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最活跃、发展最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如何构建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

亿欧董事总经理、亿欧大健康总裁高昂经过多年洞察分析指出:数字化驱动医疗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医疗健康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数据要素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而构建医疗健康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要解决三大行业痛点:业务增长受限;当下运营模式无法满足新需求;监管层面面临严峻挑战。企业们穿越层层障碍,解决以上核心痛点的过程中,将会创造出新价值链与产业链,进化式创新由此而来。

在他看来,产业创新的逻辑,起步一定是从微创新开始。企业在细微的需求点上寻求突破——在微创新的基础上出现了小范围的整合需求,形成“集成式”创新——在供需两端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双向奔赴,形成“双向创新”——在某些场景上实现突破,完成进化,形成“进化式”创新。当行业的众多场景都实现进化式创新,才有可能出现“颠覆式创新”。

而其中,数据可谓扮演了“基建”角色。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在“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下,科技革命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耦合。

以数字形式存储和流动的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强渗透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升级,进而推动物质生产力创新。

两会期间,围绕数据要素的建议与提案更是不绝如缕。虽然数据要素的价值已成为共识,但是如何让数据要素“活起来”仍在探索中,数据质量保障、合规化使用路径、高价值场景挖掘等难点仍然普遍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在2024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之一即是关于构建全国性数据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

他在调研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面临数据交易市场分割、交易规模不大、数据安全合规、场内场外交易等难点问题,围绕数据交易产生的争议也日渐增多。

因此,他建议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数据确权、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数据资产登记体系供给高质量数据、构建中国特色的数据交易市场监管体系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对此也颇有关注,他建议通过推进数据确权、推动数据定价、规范交易场所、增设算力枢纽、统筹宏观布局等,进一步做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

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逐步完善,但落地、更多层次的深度探索仍需多项因素共同推动。

以新驱动,以进化式创新重塑业态

与过往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这就注定了,在新的阶段和新形势下,医疗行业发展势必要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分,李强总理表示: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令业内欢欣鼓舞的是,这是“创新药”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多是提及到推进“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国务院直接点名加快“创新药”发展,足以可见创新药对中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过去几年,中国生物医药蓬勃发展,阔步迈进。据统计,2023年中国药物研发管线全球占比达到23.6%,新药出海劲头也一往无前。但是创新药内卷、靶点扎堆同样困扰着还在发展中的生物医药。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靶点集中,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创新药企业面临研发投入大、风险与回报失衡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应完善政策措施,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增强企业信心。

他进而指出,医药创新需要全产业链发力。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医药企业开展差异化创新,减少同质化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则认为,在进行国家药品监管制度顶层设计时,规避低水平创新导致的“内卷”。同时,要构建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搭建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桥梁”。

以科技之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利用AI技术,赋能医药工业的发展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我国应采用AI技术改造医药传统产业,以智慧制药赋能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细化到医疗领域来看,则是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从全局、源头上解决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新质生产力下,关键趋势与展望

正如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所言,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代。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对于医疗健康产业而言,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以“新”提“质”、以“质”催“新”,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政策端、产业视角、市场视角、医疗视角均有不同的趋势演变。

在高昂看来,可负担-医保控费及治疗合理、可及性-资源优化及延伸、可持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成为政策端引导趋势;产业端将向着数据要素驱动的新生态、自主可控的创新迈进;医养结合,新入口链接新生态、场景化寻求主动健康成为市场端的关键词;医疗端则将临床价值为导向、“综合效率”为王奉为圭臬。

发展医疗健康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重塑医疗卫生健康体系,破解我国长期以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也为疾病诊疗以及健康问题干预提供新方案。

近些年来,医保控费初见成效,2023年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超5000亿,未来或许以更大的力度、广度、深度,进一步渗透到医疗的各个体系和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避免浪费,提升整体医疗效率。

新质生产力为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先进生产力,与医疗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不谋而合,两者都可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复制与配置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可及性建设,但还需要深入落地场景的合理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

比如惊艳全球的大模型,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其中包括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等建议。

自主可控是贯穿医疗发展的全脉络,只有当国产药品、器械研发企业掌握核心话语权,才能实现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不过在这之中,也要注意给予产业端可持续长期发展的政策空间。

为进一步满足人口老龄化、慢病人群管理、乡村振兴等对先进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提出要以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要素驱动,重点突破一批国产化率低的高端整机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加快发展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至于老年人群、慢病人群、乡村地区的大健康管理需求,他认为可以加快发展适宜的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数据要素的理解和构建是今年新生态构建的重点,自主创新层面则从起始就需要考虑生态体系的构建,产品+服务+运营的闭环如何实现。产品为王的时代正在过去。”高昂一针见血分析到。

稳居话题C位的新质生产力,实则是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之举。它的载体是产业,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谁能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使得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便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话语权。